正信网  注册 | 登录 | 佛教词典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请佛到桌面
 
烧香图解 我要烧香 我要拜佛 我要放生 我要祈福 我要祭祀 我要忏悔 我要禄位
夏游佛教灵地五台山 144

许多年来,我一直就很想去五台山看看,虽然不是最虔诚的佛教信徒,但心中总是怀有美好的愿望,特别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只能求助于佛祖时,儿时就听人说五台山许愿很灵,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够成行,今年7月,借赴山西省太原等地考察民族文化之机,终于实现了我朝拜中国佛教灵地五台山的梦想。耳闻目睹这里的佛光景色,我被佛教名山五台山的灵地仙气而深深地感染着!

 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。因由东台望海峰、南台锦绣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北台叶斗峰五座山峰环抱而成,所以称之为五台山。五峰遥对;相互映衬;浑 然一体。五台又以五峰所环为界,分台内、台外,但不论台内还是台外,这里大小寺庙星罗棋布;历史悠久;规模宏大;文物宝贵。它与四川的峨眉山、浙江的普陀山、安徽的九华山合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,它集道、佛、喇嘛教与一体,名列四山魁首。

  台内的显通寺是五台所有寺庙中最大的寺院,左右连院,七座大殿前后排列,占地百亩,殿堂四百余间。它不但是一座历史文物宝库,更是一座艺术宝库。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这样抒发对五台山的感受;“此景只应天上有,岂知身在妙高峰。”碧山寺规模宏大,是五台山僧人最多的寺院。钟声响起,僧人们列队进 入大殿,还有文静的女居士列在后排和僧人们一起诵念经文。

  好奇的游客通过花栏隔窗观望殿里的场面,僧人们年龄差异很大,老僧鬓髯持重,幼僧有心无意地四处 观望,看来还得些时日才能达到四大皆空的禅境。龙泉寺,汉白玉的石牌坊令人叹止,数不清的蛟龙攀柱昂首,花团锦簇,栩栩如生。建筑之伟岸,工艺之精湛,构 思之巧妙,常常让人观前瞻后,流连忘返。寺边有一山泉,水顺山崖滴落,虽略显混浊,但挡不住虔诚的信徒和游客争先取水。信徒视作神赐仙液,游客拿来作为干渴的滋润,在这仙灵之地,都可以得到自己的满足。

  菩萨顶座落于五台山灵鹫峰上,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,称真容院。现建筑为清 代时遗物。它以黄教首府和皇宫式的建筑闻名于世。清康熙敕令重修。并破格允许在殿宇上使用黄色,意为菩萨顶与皇家建筑同等规格。显示出皇帝的“直高无上” 和“尊贵富有”,这在四大佛教名山是绝无仅有的。康熙帝曾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,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。留下了众多的碑文和墨迹。我们这里游览,心怀敬仰。真可谓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!

  南台顶的普济寺,还是石砌的,相比北台的寺庙,更加陈旧朴素。智慧文殊菩萨就供奉在一个没有窗子 的石头窑洞中,这就是古文殊洞。我们走进去,呆了一会,才看清里面的一切。可能文殊菩萨也不喜欢孤独,它的左右分别是是普贤菩萨和观世音菩萨。我虔诚跪拜了 诸位菩萨,也捐了功德钱,然后默默地走出了文殊洞。文殊洞后是一尊白色佛塔,站在塔下俯瞰南台,静寂的峰顶,竟然蕴藏着无限的生机。

  高山草甸上,逶迤而 上,恣意开放的花朵,成串成簇,成盘成盅,流淌着温柔,真的美极了。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迷人的野花,阳光下,波浪起伏,金黄一片,十分耀眼,偶有紫色或粉红 色小花,也只是星星点点。不坐车了,走路下山,好好的与美景亲密接触。我们全都疯了似的,跑啊,跳啊,或蹲,或卧,与簇簇拥拥的小花合影留念。金黄的花 朵,随着微风轻轻的舒展摇曳,如同美丽的少女围着我起舞,气喘吁吁的我醉了,索性醉卧花丛吧。

  南山寺依山而建,海拔一千七百多米,面积九十多亩,计有殿堂楼房窑三百多间。南山寺整个寺院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,下三层名极乐寺,上三层名佑国寺,中间一层名善德堂,南山寺是它们的总称。该寺创建于元代,以现存寺内元代至元五年(公元1268年)八月所立石碑为证,当时称“大万圣佑国寺”。清光绪九年再行修建,称为极乐寺。清代末年,有一个皈依佛门的九宫道首领叫普济,是寺院的住持和尚,他同清政府关系密切,慈禧太后亲笔题写“真如自在”木匾赐普济,普济还将其字刻印在石上,供奉起来。

  民国初年,由东北信徒捐资,普济和尚将原有的极乐寺、佑国寺、善德堂三处合建在一起,称为南山寺。普济死后,寺院修建未停,建筑工程浩大,规模壮观,连续动工二十三年,后因“七七事变”停工未竣。经过大规模的修建,南山寺建筑样式别具一格,多以青石和汉白玉石构成,石雕内容兼有佛、道、儒三家的色彩。

  南山寺建筑依托山势,层次高低分明,错落有致。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,长十七点三米,高约八米,石砌底座,砖砌壁身,顶部壁檐有砖雕,壁面嵌有汉白玉石,上刻题词和对联。从影壁旁入寺院,首先登一百零八级石台阶。台阶尽头的高台上,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楼,长十二点八米,宽一点六米,高约九米。牌楼下有三个门洞,上分三层楼头,居中的楼头最高,两侧楼头稍矮。中门洞额的石面上题有“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乎”字样。两个边门的外侧和内侧,都刻有楹联。牌楼的背面也有许多石刻题词和对联。

 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。钟楼分两层,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,上层是重檐木构建筑。下层门洞的拱券和门框上,刻有“八洞神仙”图,边侧刻一副对联。游人穿过大门洞,登两旁小门洞内的二十八级暗石阶上楼,可凭栏观光。楼上四周围以石栏,围栏上刻有各种花草树木,很简单的勾勒,就把神韵显示出来,足见其刀法的纯熟。高层的木建筑上,涂金着彩,十分华丽。南山寺的大钟楼,石建和木建相结合,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题字相结合,石雕和彩绘相结合,很有特点。因为我是从后门进来,所以是从钟楼门洞出来,下行到石牌楼,108台阶没下去,门前的影壁也是自上而下俯视了一番。仍返回钟楼内。

  极乐寺共有四处院落,分别以天王殿、千佛殿、大雄宝殿和祖师堂为主要建筑。大钟楼左侧是一个院落,东面是天王殿,殿前立元代石碑—通,清代石碑数通。至此,方显出南山寺的古朴气氛。天王殿边上又有一个门,门旁有砖砌建筑的钟鼓二楼,入内是一个四合大院,大院主要建筑就是南山寺现存塑像最精彩的大雄宝殿。殿内正中为泥塑释迦牟尼佛和阿难、迦叶两个大弟子,再前正中为石雕文殊骑狮像。左侧为石雕送子观音像,观音菩萨慈爱地把小孩放在膝上,一手护抱,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,观音菩萨的背后,卷起凹石,表示山洞的样子,这座雕像形象十分生动。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。菩萨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种姿势,下踩一朵莲蓬,身边跟两头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飞。

  大殿两侧的泥塑十八罗汉,其工艺水平之高,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宝殿内同类塑像中首屈一指。罗汉的个性鲜明,有的疾恶如仇,有的泰然自若,有的眉清目秀,有的老态龙钟,一个个栩栩如生。十八罗汉所靠的山墙内壁上有壁画,左侧壁画为释迦牟尼佛传记,右侧壁画为唐僧取经。殿门内额上挂一匾,上有慈禧太后题写的“真如自在”四字。因为太早大雄宝殿尚无人开启,车又在外面等我,所以与这些雕塑精品失之交臂,确实遗憾。

  大雄宝殿左侧,有一个窄过道,通入大殿后面的禅堂院,院中立有慈禧太后题写的“真如自在”石刻,字迹与大殿木匾上的一样。

  从大雄宝殿出来,左侧拾阶而上,穿过善德堂,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。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,几乎是无石不雕。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,以“穆桂英挂帅”、“天女散花”、“苏武牧羊”等最为人们熟悉;二进院共有360幅,有“孟母择邻”、“太公钓鱼”的故事等;三进院共294幅,有“三顾茅庐”、“孙悟空、猪八戒登仙山”等情景。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,内容之丰,数量之多,刻工之精,堪称全山一绝。正好有几个人在我之前到佑国寺烧头香,所以佑国寺各殿已开门,所以参观了一番,只是这里的佛像没有极乐寺的出名。

  据“清凉山志”载,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(公元472-493年)。唐代时,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。唐代历元年(公元766年),不空三藏密宗道场。清乾隆年间,寺宇建筑整齐一新,规模宏大。民国年间,再度扩建,可惜“文革”时期,整座寺庙被毁,惟清凉石尚存。

  清凉石是清凉寺的像征,佛教宣传说,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,因此也称“曼殊床”

  现今的清凉寺,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,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、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。

  清凉寺坐东朝西,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布置,中轴线上有五重大殿,禅堂、配殿左右对称,清凉石置于寺中,布局严谨,主次分明。

  佛光寺因历史悠久,寺内佛教文物珍贵,故有“亚洲佛光”之称。寺内正殿即东大殿,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(公元 857年)。从建筑时间上说,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(公元 782年)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,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。佛光寺的唐代建筑。唐代雕塑、唐代壁画、唐代题记,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,被人们称为“四绝”。

  据记载,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(公元471--499年)。唐朝时,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,僧徒众多,声名大振。唐武宗会昌五年(公元 845年),大举灭佛,佛光寺因此被毁,仅一座祖师塔幸存。公元 847年,唐宣宗李忱继位,佛教再兴,佛光寺得以重建。之后,宋、金、明、清,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。1937年 6月,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,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、测绘。1949年后,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。如今,佛光寺外青山环抱,寺内古木参天,殿堂巍峨。

  佛光寺建在不高的半山坡上。东、南、北三面环山,西面地势低下开阔。寺因势而建,坐东朝西。全寺有院落三重,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。寺内现有殿、堂、楼、阁等一百二十余间。其中,东大殿七间,为唐代建筑;文殊殿七间,为金代建筑,其余的均为明、清时期的建筑。

 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,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,位置最高。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、愿诚和尚主持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(公元 857年)建成的。东大殿面宽七间,进深四间。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,此殿“斗拱雄大,出檐深远”,是典型的唐代建筑。经测量,斗拱断面尺寸为210*300厘米,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;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,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。

  同时,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。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,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(现已用玻璃框保护),故此大门当为唐代遗物。由此推断,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,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。

  此外,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,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、宽三十厘米、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。殿顶脊兽用黄、绿色琉璃烧制,造型生动,色泽鲜艳。

 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。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。其中,释迦牟尼怫、弥勒佛、阿弥陀佛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、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,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。另有两尊塑像,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,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。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,形态却很生动。此外,大殿西侧和后部,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。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,1954年因雨水冲蚀,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。

  东大殿的墙壁上,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,内容均为佛教故事。上千个人物,连同他们的饰物、衣纹,画得都很细腻。庄严的佛像,慈善的菩萨,威武的天王,多姿的飞天,虔诚的信徒、供养人,画得都很生动。衣带飘动,拂袖潇洒,体现了唐画的风韵。

 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,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。“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”、“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”、“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”等等,字迹非常清楚,是珍贵的唐人墨迹。

 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,建于金天会十五年(公元1137年),元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年)重修。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。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,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,构成类似今天的“人字柁架”,增加了跨度,减少了立柱,加大了殿内空间。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,中为骑青狮的文殊,两旁为胁侍菩萨。东西墙和北墙上,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,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。这些塑像和壁画,都在明代弘治年间(公元1488--1505年)重新装绘过。

 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,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。下层空心,西面开门;上层实心,设假门。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,即祖师塔。建于北魏时期,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,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。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,更显珍贵。

  佛光寺内,还有唐代石幢两座。一座在东大殿前,高三点二四米,八角形,立于唐大中十一年(公元857年);一座在文殊殿前,高四点九米,八角形,立于唐乾符四年(公元 877年)。寺外,还有唐代和尚塔。寺后东山坡上,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、无垢净光塔;寺西北五百米许,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、金代杲公和尚塔。这些塔,或六角形,或四方形,均为砖砌。在无垢净光塔处,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、天王、力士、迦叶、阿难和小菩萨像等,均为唐代遗物,现在大殿内展出。

  秘密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三十八公里维屏山秘密岩,寺以岩名。秘密岩又称秘魔岩,所以秘密寺又称秘魔寺。这里松柏苍翠,山岩险峻,风景奇丽。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有诗:“羊肠百折任青藜,草莽萧萧仄径迷。绝壁倚天应隘口,断崖无路只飞梯。依人野鹤寻常下,逐客山猿日夜啼……。”其中山林野趣横溢。

  民间传说: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上五台山讨要清凉石,即被文殊菩萨用法擒拿于秘魔岩山洞内。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始建寺,该高僧常手持木叉,故名。秘密寺自唐建立,历代重修,原建规模甚大,有茅蓬三十二处,现仅存前院、中院、后院、西庵、中庵等处。前院有天王殿,东西两厢及正殿五间,南北藏经楼各五楹;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五间;后院部分殿堂残坏,仅北阁五楹尚存;中庵包括三圣庵、观音洞、金佛楼三处。其三圣庵原供释迦、老子、孔子三像;观音洞三层分奉弥勒、三大士、关羽等石雕像,摩崖造像十八尊,高约一点五米;金佛楼三层八间,内奉石雕巾金接引佛一尊,高及七米,明嘉靖十四年(公元1535年)造。寺外有龙洞,洞外面龛雕文殊像,龛旁雕侍理像两躯,皆为明物。旁有甘露泉源,清流不息。泉前有七佛崖,雕造佛像两层,上层七佛高约五十厘米,下层七佛高约一点五米,似为元制。寺前还有金代石幢、砖塔两座,一为木叉祖师塔,唐建明修,六角四层,高约十米;一为玄觉大师塔,五代北汉天会七年(公元963年)建,六角二层,雕莲瓣与门窗,形体不大,建造尚佳。

  在五台山登高望远是一种享受, 久居闹市而烦杂的心情,会豁然开朗、神情清爽。能一口气爬上黛螺顶或菩萨顶的寺院,就是你的佛(福)气了,尤其是依托寺院之墙环视群山全览台怀圣景,虽然 没有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野意境,但也不乏林中有寺,寺中有林,山上有寺,寺下有山的幽静美景。看那一座座寺院通往山下的阶梯,或蜿蜒小路,游人如织,熙来 攘往,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。静的是大山、寺院,动的是游人、松柏。这样的景色包容这样的游人,这样的游人欣赏这样的景色,和谐自然,浑然一体。来到这里, 没有高低之分,没有贵贱之别,更没有贤愚之殊。无需渲染你就会自然而然的陶醉于这郁郁葱葱的绿草苍松里,大山白云间。

  真可谓百草流香(五台山植物品种多达 600余种),苍松吐翠。

  你能不为之留恋忘返吗?